创新“公众考古模式”,让年轻人爱上世界遗产

摘 要

  原标题:创新 公众考古模式 ,让年轻人爱上世界遗产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从 良渚遗址热 到 三星堆上新 ,社交媒体佐证,大众对考古、对文物、对文化遗产的热情连年走高。与之相

原标题:创新 公众考古模式 ,让年轻人爱上世界遗产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从 良渚遗址热 到 三星堆上新 ,社交媒体佐证,大众对考古、对文物、对文化遗产的热情连年走高。与之相应,我国在公众参与考古方面的探索也常出新招,如开放考古现场,让有兴趣的大众参观、与专业文博人员对话;又如一些考古项目通过线上直播,让网友参与 云考古 。

当 公众考古 俨然成为新的显流,时代命题也随之更新:呈现文化遗产,在故事化、时尚化、仪式化之外,还能创新出何种模式?引导公众关注甚至 参与 考古时,高光该向何处聚焦?

已播出九期的《万里走单骑 遗产里的中国》作出了有益探索。作为国内首档世遗揭秘互动纪实节目,它高度聚焦人类历史上璀璨文明的结晶 世界遗产。主创从中国的55处世界遗产中遴选12处,通过 文化+揭秘+互动+纪实 的手法,陪伴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感受世界遗产的文化魅力和现实意义。

令学界赞赏的是,该节目一边以 行万里路 的年轻视角,让世界遗产 活 了、灵动了起来;另一边,主创也 沉 下心,回归爱国、学术、坚守等价值内核,主张了真正的 公众考古 理念。

通过行走体验,呈现世界遗产丰富的文化内涵

单霁翔,曾经的 故宫看门人 ,申遗的亲历者,节目里,他化身 世界遗产导览人 。早在第一期,这位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推广的 文博老兵 就开宗明义道出心愿。 我有一个愿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遗产。 只有让年轻人感受到世界遗产的文化魅力,才能全面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展现文化遗产强盛的生命力。

区别于以往的文化类纪录片,该节目突出了一个 走 字。节目中,单霁翔与演员黄觉、歌手马伯骞、相声演员阎鹤祥一同担任常驻嘉宾,他们脚踩布鞋探访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这支被观众戏称为 布鞋男团 的嘉宾队伍,与当地的人文学者、申遗专家和普通民众等 身边人 相遇、同行、对谈,在 轻旅行 中,世界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层层铺展开。

第一期,节目抛出了一道疑问:有着五千年历史的良渚水利系统为何直到近些年才被发现。 布鞋男团 步行寻找良渚遗址外围水利工程中的堤坝,却始终寻不到入口。直到节目安排的无人机升空,在航拍、高清遥感影像和三维动态地图的共同演示下,良渚遗址近100平方公里的水利系统全貌才得以展开。观众由此切身体会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视野局限,而这,恰与当年真实的考古发现异曲同工。

引领观众 云感受 一番后,节目才将发现整个良渚水利系统的过程娓娓道来 从1969年一张卫星照片中初露端倪,直到2013年狮子山水坝遗址等构成的低水坝群被考古工作者确认,无数次发现的累加,由11条堤坝组成的良渚水利系统才完全浮出水面。据统计,良渚水利系统仅外围土方总量就达到288万方,相当于三峡大坝五分之一的工程规模,并且具备运输、防洪、灌溉等多重功能。五千年前中国人就有这样的工程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成为五千年文明的铁证。

在厦门鼓浪屿,嘉宾接到的则是破解文字密码和寻找魔方上的建筑两个 游戏 任务。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一组嘉宾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探寻鼓浪屿 国际历史社区 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另一组则从横向的空间维度,遍访当地居民、专家和管理者,尽展人文之美。两条动线串联,一个兼具了历史深度和生活烟火的世界遗产地呈现出不同于 旅游胜地 的别样光芒。

以传承人的感人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青城山都江堰、苏州园林、皖南古村落、福建土楼、黄石矿冶工业遗址、平遥古城、武当山 每一处世界遗产地的背后,都有着执著于传承祖先智慧的文化遗产传承人。正是因为有着一代又一代文博工作者的守望与传承,一代又一代普通人自发的保护与奉献,今天的我们才能知晓祖先曾创作了怎样的灿烂文明。《万里走单骑 遗产里的中国》不仅展现文化宝藏,也聚焦 人 。通过与 人 的对话,一个个风餐露宿、青灯黄卷而初心不改的故事,引发观众无限共鸣。

比如良渚遗址背后,有着四代考古人83年的接续努力,从第一代的良渚考古人施昕更先生到第四代以年轻人为主力的考古人,这种代代相传的精神令人动容。正如飞行嘉宾韩雪所说: 他们对考古的热爱,对自己国家文明的热爱背后是他们身上肩负的责任感与国家文明传承的一种重担。

第八期,节目走进河南登封 天地之中 历史建筑群,在先后拜访观星台、太室阙、中岳庙、嵩阳书院、少林寺、初祖庵、塔林、嵩岳寺塔的途中,观众也随 布鞋男团 遇见了一群可爱又可敬的文物保护工作者。

他们中有人是 坚守 的代言人。申颖涛,原观星台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1982年从豫剧团 转行 到观星台。在崭新的人生舞台上,他一扎根就是34年。历史文化学者阎铁成参与了两项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申遗,尽管已退休,他仍是在岗心态: 文物人进了这个门,一辈子都是文物人。

也有人,是 默默奉献 的践行者。出于保护的需要,少室阙至今未对外开放,但数年如一日,陈卫星都在此地认真地检查、研究、保护 在他眼中,默默无闻的付出其实源于一份世代相传的朴素使命 让文物一代代完好地传下去,文脉的 根 和 魂 绝不能断在自己手上。嵩岳寺塔管理员乔乐鹏陪伴嵩岳寺塔已经11年了,白天巡视,夜里守着,唯她一人: 来到这里的人都是匆匆忙忙的,我更希望把心先静下来,你会感受到大自然,感受到这里的一草一木。 1500多年沧桑变迁,当年殿宇轩昂,如今尽还太虚,幸喜古塔犹存,乔乐鹏用强大的信念恒久地对抗着孤独和重复。因为她知道,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方知兴衰。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在守望精神家园。

最让人动容的,莫过于单霁翔讲述的一则关于普通人 家国情怀 的故事。1985年,河南省商水县农民何刚在自家挖地基时发现了一批文物,其中有19件珍贵的元代文物。何刚将这些宝藏悉数捐赠给国家,此后由国家划归故宫博物院收藏。而他自己,不索要奖励,仍继续平凡的务工生活。后来,何刚在打工时不幸遇难去世,故宫方面为这位农民兄弟召开追思会,向为中国文博事业作出贡献的捐赠者表达至深的悼念与敬意。

单霁翔介绍,故宫博物院有三万四千多件文物来自民间捐赠,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不仅需要各级政府、文物部门及专业人员担起使命责任,更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 因为民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守护者,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只有每一位普通民众都能倾心地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才能安全、有尊严。

事实上,这也是一档节目回应时代命题的一种主张 文物的保护,永远需要每一个人身体力行。只有大家共同的守望,我们的文化遗产才能始终神采奕奕,成为世世代代的文化绿洲、精神家园。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